經典名劇《哈姆雷特》是今年紐約中央公園夏日莎翁劇場(Shakespeare In The Park)的重頭戲。但早在今年春天,就已經有一個既無釐頭卻又更具深意的改編版本搶先在百老匯登台。這部戲就是榮獲2022年普立茲獎的《Fat Ham》。《Fat Ham》的起手式乍看之下和原作如初一徹:年輕的男大生獲知父親遭人殺害,結果亡父的鬼魂竟然現身,開口要兒子替自己復仇。但兩部戲的共通點就到此為止,因為《Fat Ham》改編最為高明之處,就是向經典致敬之餘,不畏顛覆原作,走出自己的新路。於是中古丹麥的城堡,改成了美國現代南方,男主角也從金髮碧眼的王子,變成身材圓滾的黑人同志,而城堡中的婚宴,則成了後院烤肉趴。但是換湯不換藥,全劇仍然聚焦於創傷和暴力如何在家族世襲,無限循環。親情的羈絆和責任到底又該如何拆解或怎樣承擔?雖然探究跟原作一樣的沈重課題,但《Fat Ham》中的哈姆雷特角色,Juicy卻得到不同的答案。換個膚色,換個腦袋,換個人設,即便是同樣的難題,卻能有不同的結果。或許正因為Juicy不是白人皇室,所以能夠得到和哈姆雷特截然不一樣的答案。本週節目跟大家一起聊聊,《Fat Ham》的劇名背後有怎樣的一語三關?這齣戲提出了哪些莎士比亞恐怕想都沒想過的what if's?又為什麼莎翁的經典之作,透過改編之後竟然能夠如此深入剖析眾多美國黑人家庭面對的現實?而那些看似沒有選擇的選擇,是否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