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循寒暑替換的不變準則,傳承先民經驗的豐盈積累,請你與我們一起,貼近土地的聲音
二十四節氣
依循寒暑替換的不變準則,傳承先民經驗的豐盈積累,請你與我們一起,貼近土地的聲音
驚蟄篇
節目部【二十四節氣.驚蟄】
「驚蟄」的「蟄」,就字面上解釋,是潛伏於地下冬眠的蟲類。根據台灣的天候,過了農曆十月份,就很少聽見雷聲,一直要等到隔年的「驚蟄」這個節氣以後,才又開始出現。春雷一響,許多蟄伏於地下冬眠中的蟲都被雷聲驚醒,這也就是為甚麼這個節氣會命名為「驚蟄」的原因了。
由於「驚蟄」之後,不論害蟲、益蟲紛紛復出,古人為了防蟲害,因此產生了兩項相關的習俗:一是聽到第一聲春雷時,要趕緊將衣服抖一抖,這樣可以一整年不受蝨子跳蚤的侵襲;一是「驚蟄」這天要取石灰灑在門外,可以使蟲蟻整年不敢上門。除了蟲類在此時節甦醒外,植物也開始萌發新芽,而農夫們也正忙著插秧。不過,如果在「驚蟄」前就出現打雷的現象,表示有可能會出現雨水連綿的情況,使得低窪地區容易發生災害。
►以上內容由好家庭聯播網-古典音樂台提供
霜降篇
節目部【二十四節氣.霜降】
天氣愈漸寒冷,露水開始凝結成霜,節氣到了「霜降」,象徵著冬天的腳步已經逼近,只不過,民眾想在台灣的平地上見到霜的機會並不大。在古代農村裡,人們也會以「霜降」這一天是否能見到霜來預測未來一年的收成,而農諺:「霜降見霜,穀米滿倉」,就是說如果「霜降」這一天見到霜,表示來年收成好;反之,則來年收成可能不佳。
在「霜降」這個時節,台灣北部刮起了東北季風,由於地形的關係,風力特別強勁,俗稱「九降風」。此時,新竹人會藉著這股風力,將米粉與柿子快速地吹乾,也因而造就了新竹市與新埔、北埔一帶聞名的米粉及柿餅產業。
►以上內容由好家庭聯播網-古典音樂台提供
穀雨篇
節目部【二十四節氣.穀雨】
春天的最後一個節氣是「榖雨」。就字面上解釋,「穀雨」指的是雨生百穀的意思。從立春以來陰晴不定、忽冷忽熱的天氣,到了穀雨以後逐漸穩定,雨量也開始增加。春雨綿綿,新種的作物與初插的秧苗到了這個時期,恰巧最需要豐沛的雨水來滋潤。有句諺語:「清明要明,穀雨要雨」,實在地反映出「穀雨」這個節氣對農民的重要性。
「穀雨」前後,是茶農們忙著採收新芽、製作春茶的時節,這時候的春茶最甘、最芳香,是一年之中品質最好的。此時,也正是梅子採收的時候,同時也是油桐花盛開的季節,到處洋溢著春天萬物欣欣向榮的景象。
►以上內容由好家庭聯播網-古典音樂台提供
寒露篇
節目部【二十四節氣.寒露】
所謂「天涼好個秋」,時節進入「寒露」,已是深秋的節令。此時氣溫較「白露」時更低,涼爽的東北季風使人們遠離了夏季酷熱的餘溫,而在還沒正式進入寒冷的冬天前,這段期間的天氣可說是最舒適的了。
有句俗諺說:「寒露百草枯」,明白點出在「寒露」這個節氣裡,地面上的花草枯萎、凋謝的景象,此時只有菊花不畏寒冷地盛開著。而這個時候,抬頭也有可能會不經意發現為了飛往過冬地而過境台灣天空的侯鳥們,如伯勞鳥與灰面鷲……等,為蕭瑟蒼涼的深秋景緻,增添了些許生動活潑的畫面。
►以上內容由好家庭聯播網-古典音樂台提供
處暑篇
節目部【二十四節氣.處暑】
宣示著秋天到來的「立秋」已經過了,可是天氣怎麼還是這麼熱呢?相信很多人都有聽過「秋老虎,毒過虎」這句諺語,其中的「秋老虎」,形容的就是「處暑」這個節氣的天氣。處暑的「處」這個字有「終止」的意思,所以處暑意味著「夏天炎熱的暑氣至此正式結束」。此時,西南季風逐漸轉弱,但由於陸續到達的東北季風並不強,以至於白天陽光持續曝曬後,形成了明顯的溫差,因而使人感到特別炎熱。
►以上內容由好家庭聯播網-古典音樂台提供
「處暑」這段期間也是颱風最多的季節,有句俗諺這麼說:「六月颶,七月風颱母」,說明了此時颱風的威力相當驚人。炎熱的天氣加上颱風的侵襲,使得從大暑到處暑的這段期間,腸炎、痢疾、腦炎、登革熱等疾病猖獗,人們應特別注意飲食與環境衛生。
清明篇
節目部【二十四節氣.清明】
在曆法中,唯一一個既是民俗節日又是氣象節氣的,就屬二十四節氣當中的「清明」了。「清明」這個節氣名稱的由來,主要是因為時節到了此時,天氣逐漸暖和,草木生長茂盛,大地呈現出一片清爽明媚的景緻,因而得名。
自宋代以後,民間習慣在「清明」這一天進行掃墓,追思已逝的祖先。一首大家朗朗上口的唐朝詩人杜牧詩作「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便是描寫這個時節的景象,一如詩中所描述,到了「清明」前後,開始吹起暖暖的東南風,通常也為這個時節帶來豐沛的雨水。由於此時氣候仍不穩定,很容易因為天候的變化而影響作物的生長與收成結果。
►以上內容由好家庭聯播網-古典音樂台提供
夏至篇
節目部【二十四節氣.夏至】
「夏至」這一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的白晝最長,夜晚最短,過了「夏至」以後,白天開始縮短而黑夜也逐漸增長。然而,「夏至」並不算是最炎熱的一天,真正炎熱的天氣,恐怕要等到「夏至」之後的「小暑」和「大暑」這兩個節氣,才是北半球最熱的時候。
節氣到了「夏至」時,南部第一期水稻已經完全成熟,並且開始收割,而第二期稻作也開始播種。過了「夏至」後,一般而言梅雨季已經結束,而颱風旺季也緊接著到來。有句農諺說:「夏至風颱就出世」,提醒農夫們此時要開始留意颱風的動向,並盡早做好防颱準備,以減少農作物的損失。
►以上內容由好家庭聯播網-古典音樂台提供
秋分篇
節目部【二十四節氣.秋分】
俗話說:「秋分瞑日對分」,意思是說從「秋分」開始,白天逐漸變短,夜晚逐漸增長。「秋分」這個節氣,有三個明顯的自然現象,通常此時人們不再聽到隆隆的雷聲;一些在地面上活動的蟲類,在「秋分」過後也會陸續回到土裡準備過冬;而由於天氣漸漸涼爽,水氣不再像夏季那樣充沛,也因此,人們會開始感覺到空氣變得越來越乾燥了。
「秋分」對農民來說,可是個相當忙碌的季節。此時是農夫們進行秋收、秋耕與秋種的「三秋」季節,故有農諺這麼說:「秋分前後無人閒,曬稻種稻趕在前,九月白露又秋分,收割曬藏田又耕。」農忙之後,農家通常還會有祭拜土地公的儀式,主要是感謝這一年來神明對於人與土地的庇佑,使五穀得以豐收。
►以上內容由好家庭聯播網-古典音樂台提供
春分篇
節目部【二十四節氣.春分】
自古以來習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個節氣表示四季的開始,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則位於各季的中間。「春分」的「分」字,就是指一半的意思。時節到了「春分」這一天,白天和夜晚的時間長度平分,各為12個小時,而白晝的時間也自此開始漸漸增長。
「春分」以後,受冷氣團交會的影響,雨水逐漸多了起來,下雨時天空會出現打雷及閃電的現象。越冬作物此時進入了春季生長的階段,同時也是早稻的播種期,農民們開始忙於耕種等農事。由於春分時節氣候變化大,氣溫也較不穩定,人們容易生病,所以要多留意天氣的變化,適時地增添衣物哦!
►以上內容由好家庭聯播網-古典音樂台提供
雨水篇
節目部【二十四節氣.雨水】
時節進入春天,天氣也將開始進入春雨綿綿的季節。「雨水」,正如字面上的解釋,這個節氣代表著雨水開始增加的意思。然而,並不表示這一天一定有雨水,而是代表著冬季少雨的現象就此結束,從這一天起降雨量將逐漸增加。
「雨水」這個節氣對農事相當重要,農民在「立春」時已插秧的水稻,此時正好需要雨水的灌溉。因為白天溫熱的空氣,到了入夜後會變冷凝結,故春雨經常在夜晚降下。詩人杜甫有一首詩這樣寫到:“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正是「雨水」這個節氣的最佳寫照。
►以上內容由好家庭聯播網-古典音樂台提供
芒種篇
節目部【二十四節氣.芒種】
「芒種」在字義上,是指麥稻這一類的作物已經吐穗結實,並且長出細芒。當時節進入「芒種」後,人們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天氣開始炎熱起來,而陰雨綿綿的梅雨季也進入尾聲,漸漸轉變為夏季型的午後雷陣雨,而氣候也將變得愈來愈乾燥。
由於氣候愈漸乾燥,到了「芒種」這個時節並不適合栽種農作物,不過在台灣各地,此時蓮花與荷花正好盛開,民眾可相約出遊賞花。而在「芒種」這個節氣前後最重要的節日,就屬「端午節」了,有句俗諺說:「未食端午粽,破裘球不可送」,意思是說,端午節還沒過,天氣仍忽冷忽熱,所以禦寒的衣服可別急著收起來,以免受寒了。
►以上內容由好家庭聯播網-古典音樂台提供
立夏篇
節目部【二十四節氣.立夏】
時節到了「立夏」,季節正式進入夏天。雖然立夏過後氣溫明顯升高,但還不到最炎熱的季節。「立夏」過後,除了氣溫升高外,出現雷雨的情況也相對增多,農作物藉著豐沛的雨水及溫暖的氣候,生長愈漸旺盛,而田間的工作也日漸忙碌起來。
「立夏」前後,是早稻插秧的關鍵時期,而這個時節雨水何時降下,以及雨量的多寡,更與稻作日後收成有著密切的關係。有句農諺說:「立夏不下,犁耙(ㄆㄚ)高掛;立下無雨,碓(ㄉㄨㄟ)頭無米。」可見此時降雨與否是農夫們最煩惱的問題。
►以上內容由好家庭聯播網-古典音樂台提供
立秋篇
節目部【二十四節氣.立秋】
大暑過後,炎熱的天氣開始漸漸轉涼,節氣也來到了秋天的起點--「立秋」。立秋通常在國曆的8月7號或8號,此時天候上除了有短暫的午後雷陣雨外,通常下大雨的機會並不多。
雖說「秋高氣爽」,不過節氣到了立秋後,依舊是艷陽高照,通常要等到九月過後才較有機會感到涼意。農民們通常趕在立秋前後完成第二期水稻插秧的工作,因為如果稻作生長到最後遇到氣溫降低,就會影響稻穀的充實度,稻作的收穫量也會跟著減少。農諺:「秋哪到,早起差下午」(台語),指的是插秧要及時,因為到了立秋這個節氣,早上與下午所插的秧,生長的速度相差很大,農民們必須把握插秧的黃金時間。
►以上內容由好家庭聯播網-古典音樂台提供
立春篇
節目部【二十四節氣.立春】
一年之計在於春,而24節氣裡的第一個節氣,就是「立春」。「立春」通常在每年的2月4號或5號,此時也正好是過年春節前後,家家戶戶歡慶新年,大地也展現新的生機。
春天,對以農立國的我們來說,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古代官民對於立春這個節氣非常重視,甚至連皇帝都會在立春當天親自率領文武百官出城門迎接春神。民國三十年以後,國民政府更將「立春」這一天訂為「農民節」,除了舉辦一系列相關活動,同時也表揚模範農民。時節到了「立春」,中南部的第一期水稻已經插秧,不過此時的天氣仍稍感涼意,要到立春過後,隆冬氣象才會由南往北漸漸消退。
►以上內容由好家庭聯播網-古典音樂台提供
白露篇
節目部【二十四節氣.白露】
「處暑」過後,時節來到了「白露」,人們可以明顯地感覺到炎熱的夏天已經正式結束,天氣開始漸漸轉涼。「白露」時,由於暑氣剛消寒意正起,所以露水會一天比一天凝重,空氣中的水氣到了夜晚,常會在草木上凝結出晶瑩剔透的露珠,也因此有了應景的節氣名稱-「白露」。
「白露」過後,天氣轉涼,早晚溫差大,所以有句俗諺說:「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處暑」時仍舊炎熱,每天需要用一盆水來洗澡,但過了18天,來到「白露」,就不能再打赤膊了,提醒人們到了這個時節,早晚要記得添加衣物、保暖身體,以免著涼受寒。
►以上內容由好家庭聯播網-古典音樂台提供
冬至篇
節目部【二十四節氣.冬至】
「冬至」,是自古以來就深受重視的一個節氣。俗諺說:「冬至大如年」,意味著「冬至」這天跟過年一樣的重要。在台灣,冬至又被稱為「冬節」,這一天,家家戶戶大人小孩會圍坐在一起搓湯圓,按照老一輩人的說法:「不吃金圓、銀圓,不長一歲。」所謂的金圓、銀圓,就是指紅色與白色的湯圓。也因此,在台灣習俗中,過了「冬至」就算是增添了一歲。
「冬至」這天,是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傳統中,農民經過一年的辛勤耕耘後,會在此時好好地休養生息,為來年儲存體力。但對漁民而言,「冬至」卻是他們最忙碌的時候,因為此時正好是烏魚繁殖的季節,根據經驗,通常冬至的前後十天,是捕獲烏魚的最佳時間,此時的魚卵較大,正是製作烏魚子最好的材料,因此有俗話說:「冬節食烏正當時。」
小滿篇
節目部【二十四節氣.小滿】
時節到了夏季的第二個節氣「小滿」,氣溫明顯持續升高。此時,麥和稻等穀類作物開始結穗,稻禾上可以見到小小盈滿的穀粒,不過還不算成熟,所以稱為「小滿」。古有農諺:「小滿稻穀漸結實,早把作物病蟲防。」,「小滿」過後,穀類作物漸趨成熟,引來了侯鳥與蝗蟲,此時農家的作息最重要的就是如何防止病蟲害。
「小滿」這個節氣,適逢所謂的梅雨季節,由於此時大陸冷高壓和熱帶海洋氣團在台灣上空相會,形成了飽含水氣的鋒面,通常在每年的五月中、下旬起會滯留在台灣上空,以至於幾乎天天有雨,時間長達一個月甚至更久;而此時剛好是中國大陸梅子的盛產期,所以人們把這樣的雨季稱為「梅雨季」。
小寒篇
節目部【二十四節氣.小寒】
民間有句諺語說:「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就字面上解釋,「小寒」及「大寒」這兩個節氣,顧名思義,是人們依照天氣寒冷的程度來命名的。然而,在氣象的紀錄裡,通常小寒反而比大寒還要冷,可說是24節氣當中最冷的節氣。而民間也有:「冷在三九」的說法,其中所謂的「三九天」,恰巧就在「小寒」這個節氣裡。
「小寒」這個節氣,正是吃麻辣火鍋和羊肉爐的好時節。俗諺有:「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的說法,足以證明人們對於冬日養生進補的重視。雖說如此,還是要提醒民眾在進補時一定要注意,千萬別貪戀油膩、辛辣的食物,以免產生反效果,影響身體健康。
小暑篇
節目部【二十四節氣.小暑】
「暑」這個字就字面上而言,是炎熱的意思。而「小暑」這個節氣,便是意味著到了七月時天氣已經非常炎熱,但程度還不到最熱的時候。節氣到了「小暑」,空氣中流動的風帶著熱浪,很難感覺到涼意。此時,在天候上最特殊的現象,就是午後雷陣雨,俗稱「西北雨」,通常發生在下午,而持續的時間並不長。
台灣四周的海域到了七月份以後,常有熱帶性低氣壓形成,發展成颱風後,常對台灣造成影響。俗諺:「六月防初,七月防半」,便是指農曆六月初與七月中旬是颱風最多的時候,民眾必須嚴防災害。
小雪篇
節目部【二十四節氣.小雪】
「小雪」,望文生義,就是指此時已開始下雪,不過由於量並不大,故稱「小雪」。從前的農業時代,由於種植技術並不發達,人們為了在冬天仍有蔬菜可吃,會在這個時候醃菜,不過現在的農業技術進步,台灣一年四季都有新鮮的蔬果可吃,醃菜過冬的場景已不復見。
雖然在台灣無法感受到降雪的氛圍,不過「小雪」卻是漁民們最期待的節令,因為有「烏金」之稱的烏魚,會在「小雪」前後來到台灣海峽。有句俗諺說:「小雪小到,大雪大到,冬至後十天烏魚就沒了」,每年都會準時報到的烏魚,在「小雪」時,魚群剛抵達台灣海峽,魚群量不大,故稱「小雪小到」。這個時節的烏魚正值成熟階段,卵與魚鰾最為飽滿,稱為「正頭烏」。由於烏魚的經濟價值相當高,對漁民來說,烏魚的捕獲量與販售,可為他們帶來豐厚的收入。